□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楊恩芳
為應對旱情“大考”,商水縣鄧城鎮日前把全鎮劃分“六個作戰區”掛圖作戰,通過“清淤+引水+提灌”組合措施,構建起“溝渠相連、泵機連動、水系互通”的立體抗旱網絡,筑牢秋糧生產“水保障”防線,確保“不放棄一畝地、不旱死一塊田”。
全域清淤讓溝渠“活”起來
“以前這條渠雜草能長到半人高,一下雨就堵,現在清干凈了,水流通暢多了!”在單莊村的田間溝渠旁,正在巡查的村干部張中華指著持續流動的河網介紹。自抗旱保秋攻堅戰打響以來,鄧城鎮組織200余名黨員干部,創新采用“分段包干+群眾參與”模式,開啟“水系連通清障行動”,對全鎮四橫八縱河網、4條骨干支渠開展“地毯式”清淤,提高溝渠輸水能力,確保溝渠相連、水系互通。與此同時,鄧城鎮主動對接水利局及上游鄉鎮,通過科學調度,依據旱情動態調整放水量,為該鎮屠家村4600余畝農田穩定供水。
新渠引水為低洼地塊建輸水網
“這片洼地以前一下雨就積水,現在反而成了蓄水寶地!”在拐地村低洼片區,一條“抗旱渠”施工完畢。據了解,該鎮有6個因地勢差導致的“取水難”區域,為破解地勢低洼區域“看得見水卻用不上”的困境,鎮政府采取“通渠引流”策略,在楊河村、李莊、于莊等高水位段,疏通溝渠13條,將原有排水溝改造為“蓄水溝”。如今,河網水源源不斷地被引入低地勢農田,以前排水溝里的“過路水”,如今變成了農田的“灌溉水”。
機械提灌讓水流進“毛細血管”
為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鄧城鎮在鎮內水位差較大的8個重點區域布設提灌點,投放大功率水泵,24小時不間斷將河網水直接輸送到田間毛渠。“我們每臺水泵由專人值守,確保機器不停轉、水源不斷供。”鎮人大主席趙國永介紹,目前全鎮農田已實現“旱能灌”。
“這300多畝的花生地由我負責,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確保澆水到位。”在白蛇村作戰指揮圖前,支委委員蘇衛林正在關注當日灌溉進度。該鎮74名干部職工全部下沉包聯到村、到戶、到地塊,建立“種植戶+村干部+鎮干部”三級包聯機制,對500畝以上種糧大戶實行“班子成員直接包聯”,為分散農戶、無勞力戶建立“動態澆水臺賬”,確保“一戶不落、一苗不旱”。
“既要保當下秋糧不減產,還要建長遠機制促穩產,更要守牢糧食安全底線。”鄧城鎮黨委書記郭建杰在抗旱現場表示。目前該鎮正同步推進“抗旱應急井”建設,對新打井農戶給予50%資金補貼。
渠通則水順,水順則農興。從清淤疏浚到引水蓄水,從機械提灌到長效保障,鄧城鎮正以“水”為筆,在廣袤田野上書寫著抗旱保秋的實干答卷。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