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徐松) 立秋時節的一場雨,讓鄲城大地沃野平疇美如畫。整潔的柏油路蜿蜒伸展,路面平整清爽;清澈的排水溝依傍在旁,與田野相映成趣;村頭巷尾的衛生死角悄然變成小游園、小果園……這幅動靜相宜的鄉村新畫卷是鄲城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出的碩果。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久久為功、上下同心。今年以來,鄲城縣委、縣政府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擺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以“五路五邊”(即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沿線,村邊、田邊、河邊、路邊、坑邊)為重點區域,向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頑疾亮劍,要求全縣聯動,部門協同,鄉鎮主責,村組落實,不留死角,徹底整治。
“這不是簡單的打掃衛生,而是提升鄉村顏值、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增強群眾幸福感的重要抓手。”縣委的決策部署迅速化為全縣上下的行動自覺。從縣城主干道到村間小土路,從寬闊河流到田間毛溝,各鄉鎮聞令而動,干部帶頭干,黨員搶著干,群眾跟著干,共同扮靚家園。
“接合部”堵點變風景,彰顯地方黨委政府不等不靠的擔當。整治越深入,難點越凸顯。城鄉接合部、村莊接合部、鄉鎮接合部,這些曾經的“三不管”地帶,往往堆積著多年的“歷史欠賬”,成為環境整治的堵點和痛點。
7月29日,鄲城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賈慶偉在巴集鄉調研時,敏銳地發現一個堵心現象,在與錢店鎮交界的偏僻地段,一條路溝被各種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塞得滿滿當當,散發出陣陣異味。
錢店鎮接到指令后,不等不靠,立即安排人員、調派機械。挖掘機轟鳴著駛向這個“接合部”,清垃圾、深挖坑、整邊坡、修圍欄等一系列動作干脆利落。僅僅兩天的時間,昔日惡臭熏天的垃圾坑搖身一變成了鑲嵌在交界線上的小微景觀。
環境整治,難在長效保持。鄲城縣深諳此理,在開展集中攻堅行動的同時,探索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管理機制。各鄉鎮普遍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建立日常保潔隊伍,引導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激發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