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荷韻
荷塘月色
祥和
徐啟峰
中原大地,伏羲氏執矩之地,龍湖之水靜臥千年,滋養出蓮荷的王國。從《詩經·陳風》里“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遠古詠嘆,到今日周口龍湖荷花節那灼灼其華的人間盛景,此地之蓮,早已是根植于文化基因的生命圖騰。正是在這片被羲皇靈氣與千年荷風反復浸潤的厚土上,一位執著的藝術家皮偉,以他手中的泥與筆,喚醒了沉睡的陶魂——荷花瓷,如一枝泥與火鑄就的清蓮,于古韻陳州再度綻放。
皮偉,這位成長于龍湖畔浸潤于龍湖荷韻的工筆畫家,心追工筆花鳥的細膩精微,神游于龍湖荷塘的婉約,“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意象,早已沁入他的血脈。然而,對于蓮荷的表現,皮偉并未止步于紙宣絹素的傳移模寫,他把目光從紙墨轉向窯爐,要讓心中那朵最圣潔的蓮荷,掙脫平面的束縛,在陶瓷這更為古老、更具時間深度的載體上獲得永生。
荷花瓷的創生,每一步都是藝術與材料的激烈碰撞與艱難調和。宣紙的輕盈呼吸與陶瓷的堅實肌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皮膚”,如何能統一于一片蓮荷的溫柔?皮偉以工筆的耐心與敏銳,在泥坯上探索著一種“泥上紙意”。他反復嘗試釉料與泥坯的干濕變化,讓墨色在高溫下仍能保留清透潤澤的層次,如同捕捉一縷風在荷瓣上的短暫停留。
荷花瓷首展廣州時,嶺南知名學者、周口籍美術史論家李琰評價,二維世界的工筆畫與立體的雕塑如何共舞而不相悖?這是荷花瓷審美形式的重要一環。皮偉深諳藝理同根,將工筆線條的韻律之美轉化為支撐立體花葉的內在筋骨,將工筆畫渲染的雅韻表現在立體花朵之上,以塑化形,以畫入塑,讓立體的荷花仿佛從平面的蓮葉水墨背景中自然生長而出,打破了維度之墻,在空間里織就一曲虛實相生的蓮之交響。
中國工筆畫家渲染那層層疊染的微妙可控性,如何與瓷釉窯變那“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莫測神工達成默契?這是“以有法追無法”的挑戰。皮偉無數次在熾焰中領悟火的語言,既要精心預設釉料的流動方向,又需在高溫下釋放一部分控制,讓窯火這位最古老的畫師揮灑它的意志。最終,那蓮花瓣尖的胭脂紅暈、那荷葉上仿佛水墨暈開的青翠,仿佛是人力與天工共同簽下的不朽契約。
繪畫風格的清雅內斂與雕塑所需的體積張力,其風格語言的調和更是考驗著藝術家的心性。皮偉在二者間尋找到一種高妙的平衡點——塑形取其神韻的飽滿,而不墜于繁冗,畫意則保其工致的風骨,更顯空靈幽遠。于是,荷花瓷的整體氣韻得以貫通,如龍湖煙波上的一枝清蓮,亭亭而立,靜氣拂人。平面與立體、水墨與釉彩、畫意與塑魂,在火的洗禮中最終熔鑄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泥與火,這對最原始又最永恒的伴侶,在皮偉手中被賦予全新的東方詩性。
當荷花瓷帶著窯火的余溫立于世人面前,早已超越了一件精美器物的范疇。它是對龍湖千年荷魂的一次深情凝望,是陳州古陶基因在當代煥發的璀璨異彩。泥火蓮生,皮偉以他的執著與悟性,在古窯的灰燼與龍湖的碧波之間,為我們尋回了一種可能——讓傳統在創新的烈焰中不焚而飛,化作永恒的清蓮。這既是文化之根在當代土壤里不息萌蘗的韌勁,更是藝術靈魂在自我搏殺與淬煉后所抵達的澄明之境——恰如龍湖之水映照清蓮,空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