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瑞才
鄉村振興,文明鄉風是基石;優良鄉風,變革習俗乃核心。淮陽區致力于深化農村習俗變革,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抓手,在“摒棄舊習、倡導新風”方面不斷努力,注重細節、小事、實際效果,引導群眾抵制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轉變婚喪陋習,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尊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淮陽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使婚喪習俗變革取得實效,區文明辦指導各鄉鎮推廣“厚養薄葬”理念,倡導新事新辦、白事簡化、余事不辦,有效遏制了盲目攀比和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例如,葛店鄉朱寨村推行“一菜湯”辦理喪事;黃集鄉黃集村村民王光林迎娶新娘張夢姣,彩禮僅要“一心一意”(1.1萬元),簡化了儀式環節,僅擺4桌宴席招待雙方親友,婚禮簡約而溫馨;劉振屯鎮王三樓村通過建立“雙堂聯動”機制,整合老年食堂與鄉村大食堂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餐飲、日間照料等服務,既提高了“生前養育”的水平,也規范了“身后喪葬”的標準,形成了“生前盡心養育、身后文明安葬”的良好風尚;白樓鎮沙沃村探索建立了“紅白理事會+鄉村大食堂+老年食堂”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場所規范和服務保障相結合,實現了“生前養育”水平的提升和“身后喪葬”支出的顯著降低;曹河鄉等地推行信用積分制,將公益行為、習俗變革等納入積分管理體系,村民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可賺取積分,并可在“積分愛心超市”兌換物品,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
該負責人表示,淮陽區變革習俗工作之所以成果顯著,關鍵在于系統性、創新性和持續性推進,在于進一步完善制度和機制保障、加強宣傳引導和氛圍營造、深化服務和特色創新、強化典型引領和民風家風建設等一系列貼近民生、創新務實的措施。目前,全區467個行政村建立了以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孝善理事會為核心的“一約五會”制度。這些由村民共同商議的“土辦法”,成為約束不良習俗的“硬杠杠”,為破除陳規陋習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各鄉鎮通過制定完善規章制度、創新實踐、選樹榜樣、文藝演出等形式,持續破除不良婚喪習俗,不斷鞏固文明新風。尤其以“文藝+宣講”的方式,將政策方針和文明理念融入快板、戲曲、小品、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身邊事例引導群眾轉變觀念;依托線上線下宣傳平臺,開展多樣化文明實踐活動,持續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使文明新風吹遍網絡、走進萬家、融入社會,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文明力量。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