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姬慧洋 文/圖
清晨,在沙潁河畔奔跑;傍晚,到引黃調蓄湖邊凝望城市天際線……這些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安居樂業是每個居民、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從“安居保障”升級為“品質生活”,近年來,示范區黨工委、示范區管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工作重點,探索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著力推進“四好”建設,在高質量發展中托起萬家安居夢。
“好房子” 讓居住品質再升級
住房不僅是安放萬家燈火的港灣,更是丈量民生溫度的標尺。
當下,“好房子”已成為社會熱詞。今年全國兩會,“好房子”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今年5月,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簡稱《規范》)正式實施,為“好房子”建設提供了科學實用的指引。《規范》明確,要全方位筑牢住宅安全防線,讓人們住得安心、住得踏實。新建住宅建筑的層高不低于3米,在原有標準的基礎上提高了0.2米;電梯設置要求從7層及以上調整為4層及以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要求,要統籌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一時間,“好房子”成為民生領域的熱詞,住進品質優良的“好房子”,也成為周口市民的共同期盼。
“我希望未來的家,拉開窗簾就能看到河水緩緩流淌……”市民小張說,“經過多方比較,我最終選擇在位于桂江路的水岸尚品購置住宅。層高3.2米,不壓抑。封頂再售,很安心。周邊配套齊全,站在窗邊就能見綠見水。這樣的‘好房子’滿足了我對幸福的想象。”
據悉,水岸尚品項目占地約86畝,地上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設計建設房屋628套。“我們嚴格按照‘好房子’建設要求,將層高設定為3.2米,打造270度環幕陽臺與全景落地窗,安裝智慧家居系統,依托智能人臉識別、24小時電子巡更、人車分流、訪客通行全流程線上管理,提升業主對智慧城市、智慧物業的體驗度。”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
水岸尚品項目是示范區眾多“好房子”建設的一個縮影。示范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示范區通過好設計、好建造、好服務等舉措,持續推進“好房子”建設,不僅可以滿足居民對居住空間和功能需求的期待,也將對區域房地產市場產生積極影響,為房地產市場發展注入新活力。
“好小區” 讓美好生活更溫暖
作為城市的“細胞”,小區是市民的生活家園,打造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整潔、管理科學精細、服務貼心到位的“好小區”,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保證。
今年是市民王女士搬進碧桂園小區的第三年。溫馨的居住環境、暖心的物業服務,讓她對小區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在她看來,周口是一座幸福城市,建造的“好小區”讓她幸福感滿滿。
“我認為安居是幸福的基點,只有安居才能樂業。”對居住品質要求極高的王女士經過多番挑選,最終選擇了碧桂園小區。管家服務、鄰里互動、冬日的“暖心茶”、夏日的“清涼趴”……打動她的正是“好小區”處處暖心的細節。
與王女士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市民王先生。“我們家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考慮到在周口城投·攬境買了房子,我們就想讓孩子在騰飛路小學就讀。”王先生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拿著購房合同和相關材料前去報名,孩子最終順利入學。
“好房子”既要建得好,也要服務好。示范區牢固樹立“好房子”要有好服務的理念,主要負責人多次帶隊深入轄區房地產企業及項目施工現場,聚焦去庫存、防風險、優存量、提質量,用足用好上級政策,積極落實“白名單”制度。示范區領導還帶隊前往商丘考察交流物業管理工作,開拓房地產發展新思路;定期召開建筑行業月度座談會,探討發展趨勢,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交流合作。
“下一步,示范區將積極探索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多措并舉推動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示范區相關負責人說。
“好社區” 讓生活圈充滿活力
步行5分鐘就能到公園,步行10分鐘就能到幼兒園、小學,步行15分鐘可以到大型商超……這樣的房子在示范區有沒有?答案是“有,而且很多”。
每天一大早,碧桂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便會迎來一位位居民。這里的公益課堂辦得有聲有色,讀書班里書聲瑯瑯,書法班里筆墨飄香。據了解,該社區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服務,讓公益課堂成為居民家門口的“文化充電站”,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今年暑假,中原社區開設未成年人公益托管班,設置課業輔導、創意手工、安全教育等課程,在解決家長后顧之憂的同時,助力孩子們快樂成長。
“公園建在家門口,專家不定期前來義診……我們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碧桂園社區居民湯女士說。
每天中午,碧桂園社區幸福食堂都非常熱鬧。“這里的餐食葷素搭配,好吃不貴,老年人用餐還能享受半價優惠。”湯女士笑著說,“小區大門附近就有生鮮超市、衛生服務中心、理發店……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當黨建根系深植物業服務、為民初心化為行動活水,“紅色物業”將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成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堅實橋梁。在運用先進科技提升治理效率的同時,示范區物業行業始終堅守服務初心,擦亮“紅色”底色,為推進“四好”建設貢獻力量。
“好城區” 讓“詩與遠方”觸手可及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心中美好城市的模樣也各不相同。然而,無論城市形態如何變化,其不變的內核——宜居宜業,始終是吸引人們安居樂業的關鍵,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出門進園、推窗見綠、抬頭賞景、移步聞香……散布在家門口的“口袋公園”,猶如珍珠般串聯起市民的生活。家住文昌街道景園社區的王女士每天早晨到廉潔主題文化園遛彎,晚上則去勝利街附近的游園散步,生活十分愜意。“出了家門向東走,幾乎每個路口都有游園。無論是和家人一起散步,還是和朋友一起帶娃游玩,都非常方便。”王女士說。
圍墻變成綠籬,空地化身公園,街角綠意盎然。“‘口袋公園’不僅是城市綠地系統的‘細胞’,也是市民最方便進入的城市綠色空間。”示范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示范區因地制宜、見縫插綠,已建成百余處“口袋公園”,打造出一個個“小而精”的休閑空間。
什么樣的城區才算“好城區”?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更有內涵、更有品質的城市,是每一位市民心生向往的“詩和遠方”。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好城區”的價值核心。市民對“好房子”的期待,不僅在于建筑本身的高品質,也在于周邊完善的配套、優美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近年來,示范區統籌各類資源要素,精心謀劃項目,提升空間價值,積極探索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好社區”再到“好城區”的升級路徑,讓市民盡享高品質城市生活。
采訪札記
幸福安居 民生所盼
“好房子”聚焦健康舒適、智能便捷、安全耐久等方面,完善住房功能,優化住房性能,全面提升住房品質。“好小區”聚焦健康宜居、安全韌性、綠色低碳、和諧美好等方面,強調全齡友好設計、系統化防災減災設計,構建一體化智能服務平臺。“好社區”“好城區”聚焦宜居、韌性、智慧、人文等方面,體現以人為本、韌性智慧、精細治理的建設理念。
安居乃民生之本,“好房子”是構建宜居城市的重要載體,更是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基石。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示范區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在“四好”建設中邁出堅實步伐,持續優化的居住品質,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為更高水平“住有所居”筑牢根基。未來,示范區將在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完善住宅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