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體驗田園生活。
□記者 黃佳 文/圖
“吃石磨豆腐、采摘花生、做地鍋飯……這些充滿田園煙火氣的場景,對于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里的人們來說,不僅是空間上的逃離,更是與大自然的對話。”9月17日,在周口日報社《周口創業幫》全媒體應用平臺啟動儀式上,“80后”新農人邢麗這樣介紹她的創業初心。
一頓午飯的思考
邢麗一直從事婚慶行業。2020年春天,疫情讓城市按下了暫停鍵。對于樂觀的她來講,雖然工作少了,但是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一天,邢麗做午飯時,讓8歲的女兒去院里拔蔥。過了好大一會兒,孩子捧回一把韭菜告訴她:“媽媽,沒找著蔥,我拔了蒜苗。”這件小事如同一根刺,扎進了她的心中——終日被培訓班和電子屏幕填滿的孩子,竟然連蔥都不認識,實在是不可思議。
“周口是農業大市,可我們的下一代卻分不清韭菜、蒜苗和蔥。”邢麗說,當時她腦海里就冒出一個念頭:要為這座城市造一片“回得去”的田野,讓大人暫別喧囂,讓孩子與土地溫暖重逢。
從那時開始,邢麗就格外關注農場選址。2024年年初,邢麗與一位朋友聊起自己的想法時,這位朋友竟然與她不謀而合,并且有較好的資源,兩人很快達成合作共識。
說干就干!
許多親友擔心她太貿然,私下里勸她:“農場苦、地盤大,你一個婚禮行業的外行人能撐住?”她笑著回應:“婚禮慶典‘卷’了20年,我能從街邊小店做到全市知名,還怕泥土和風雨?”
滿懷的豪情,到了落地階段,邢麗才真切體會到辛苦。白天她跑建材市場、聯系農機、設計研學課程,晚上啃農業書籍、研究滴灌技術,甚至凌晨三時還在修改農場布局圖。為節省開支,她帶著工人搬磚砌墻、焊接籬笆;為打造出特色,她將婚禮場景設計經驗融入田園美學,用稻草人矩陣、向日葵花海、星空帳篷營造出童話般的氛圍。
2024年6月,邢麗打造的田園農場如期開園。企業團建的篝火晚會、少兒研學的自然課堂、親子家庭的采摘體驗、銀發族的懷舊茶會……開園首月便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邢麗站在稻草人旁,看著孩子們蹲在田邊觀察蚯蚓,突然紅了眼眶:“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不需要課本,土地會教會他們一切。”
暴雨、狂風、干旱中的“創業考試”
然而,大自然很快給這位“新學生”上了殘酷的一課。田園農場剛開業一個月,一場大暴雨就讓農場淪為澤國。新栽的莊稼、草坪、大樹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一片梨園在洪水中挺立。邢麗蹲在泥水里,摸著被沖垮的籬笆,眼淚混著雨水流進嘴角。“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靠天吃飯’。”但她咬著牙對團隊說,“這是土地給我的入學考試,我們必須及格。”
洪水退后,她帶著員工重新扶正籬笆、補種秧苗;大風掀翻頂棚,她裹著雨衣連夜搶修;夏季干旱,她又鉆進農田研究滴灌技術。“婚慶行業的苦是‘精致的累’,農業的苦是‘原始的痛’。”她摸著結滿老繭的雙手笑道,“每當看到客戶在田園農場里笑作一團,老人們在梨樹下哼起豫劇,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我想打造一個真正的生態循環農場,用廚余垃圾堆肥,用太陽能供電。”她坦言,農業技術是自己的短板,渴望借助《周口創業幫》平臺,找到能培育有機蔬菜的“田秀才”、能設計研學課程的“教育達人”、能運營鄉村文旅的“創意高手”,讓老一輩在這里找到鄉愁,讓年輕人記住根脈,讓孩子愛上土地。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