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高玉貴 文/圖

張金波(右二)在實驗室查看科研成果。

全國優秀農民工獎章。
在商水縣,有這樣一位返鄉創業者:15歲輟學離鄉,在城市建筑工地上摸爬滾打二十余載,事業有成之時,卻毅然放棄異鄉的安逸,帶著技術與資金回到故土,成為帶動鄉親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就是“全國優秀農民工”“河南省助殘先進個人”張金波,一位用實干與情懷書寫新時代農民工奮斗史的創業者。
在腳手架上淬煉人生
1981年,張金波出生于商水縣張明鄉董灣村的一個普通農家。窘迫的家境讓他在15歲那年做出人生第一個重大抉擇——輟學打工,為父母分擔壓力。“我那時沒想太多,就覺得男人得扛起責任,出去闖一闖總能找到出路。”回望年少時的選擇,張金波的語氣中透出質樸而堅定的力量。
最初,張金波在平頂山等地做泥瓦匠、油漆工。2003年,他來到杭州,進入建筑外墻涂裝行業。“夏天曬得脫皮,冬天凍得手裂,但我覺得這個工作能學到技術,咬牙堅持了下來。”張金波回憶道。
從零基礎的小工成長為技術嫻熟的師傅,張金波靠的是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別人休息時,他研究施工工藝;別人敷衍了事,他死磕工程質量。他深知,在競爭激烈的建筑市場,信譽和專業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憑借這股韌勁,他從組建小型施工班組起步,逐漸贏得客戶信任,隊伍不斷壯大,業務范圍也從杭州拓展到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
2005年,積累了豐富經驗和資源的張金波邁出關鍵一步:在杭州與他人合作創辦正大涂料廠和金波涂裝工程有限公司,構建起“生產+施工”全產業鏈布局。彼時,他帶領500余人的團隊,承接了200多個建筑外墻涂裝項目,其中溫州高鐵南站外墻涂裝項目尤為引人矚目——斬獲建筑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施工質量成為獲獎的重要支撐。“我最自豪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讓全國看到了河南農民工的技術和敬業精神。”這次成功不僅為他積累了“第一桶金”,更讓他深刻領悟到:只有掌握核心技術、走規范化發展之路,才能在行業中真正立足。
把技術帶回希望的田野
2016年,商水縣招商團南下招商的消息傳到張金波耳中。家鄉的發展規劃、對返鄉創業的支持,觸動了他的心弦:“在外打拼不管多成功,心里始終惦記著家鄉。每次回去了解到鄉親們還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我就想為他們做點兒什么。”
“我一定把工廠建在家鄉!”這句承諾,張金波很快付諸行動。同年,他帶領核心團隊返回商水,投資3777萬元,在商水經開區創辦了一家占地近1.4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涂料生產企業。
張金波深知,返鄉創業不能走“小打小鬧”的老路。他為企業定下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耕環保建筑涂料領域,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水性涂料品牌。
為突破技術瓶頸,張金波積極對接高校資源,與周口師范學院共建“產學研”基地和聯合實驗室,針對真石漆耐污性、環保施工工藝等行業痛點展開攻關。“市場變化快,只有持續創新,產品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截至目前,張金波的企業已獲國家專利30余項,其中,“保溫裝飾一體板”的成功研發,徹底解決了傳統施工中的粉塵污染問題,產品迅速獲得市場認可。
憑借技術優勢,張金波的企業先后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雙認證,并于2019年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如今,企業產品涵蓋建筑涂料、建筑保溫材料、建筑干粉材料三大類100多個品種,能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
讓鄉親們在家門口端穩“飯碗”,是張金波孜孜不倦的追求。“企業建在家鄉,首先得讓鄉親們受益。”這是張金波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的企業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并向困難家庭成員、殘疾人等群體傾斜。
“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強太多了。”一位員工感慨道。
為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張金波的企業推行“家文化”管理:定期組織團建活動,對困難員工給予補助,為困難員工子女發放助學金……這些舉措不僅讓員工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還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用擔當溫暖一方鄉土
“我是農民的兒子,家鄉的水土養育了我。我現在有能力了,理應為家鄉做些實事。”創業成功的張金波,始終不忘自己的根。
張金波對公益事業格外上心。2019年,他的企業與晟宇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合作,成立商水聯絡站,并捐款10萬元用于商水助殘工作。同年,他聯合晟宇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商水縣殘聯,向大武鄉焦寨村捐贈價值30余萬元的物資。2020年5月,他向張明鄉董灣村、龍勝村捐贈價值25萬元的物資,助力“集善幸福溫暖”公益行動。
在張金波的努力下,他的企業被省殘聯認定為“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他也因此榮獲“河南省助殘先進個人”稱號,成為商水助殘扶弱的優秀代表。
張金波的公益足跡遍及商水多個鄉鎮。他積極推動周口市“愛心超市”項目實施,不僅免費提供涂料和施工服務,還捐款1.6萬元支持張明鄉“愛心超市”建設,捐款3.5萬元用于該鄉道路修繕。得知練集鎮段莊村修建籃球場缺乏資金,他當即捐款10余萬元。“看到鄉親們在球場上暢快打球,我比賺了錢還開心。”張金波的話語樸實而真誠。
成為新時代農民工樣板
從南下打工的青年,到返鄉創業的企業家,再到鄉村振興的“領路人”,張金波的身份在變,但“農民本色”從未改變。“我是農民工出身,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離不開家鄉父老的支持。”張金波說。
張金波的奮斗故事,是新時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大潮中的一個生動縮影。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像張金波這樣的“逆行者”還有很多。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還帶回了先進的理念,讓人才、資金、技術在鄉村形成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我們計劃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生產低VOC、高耐久性的新型涂料,建設綠色工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談及未來,張金波目光堅定。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農民工不是城市的過客,而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創業不僅是個人財富的積累,更是對家鄉的深情回報。
在商水這片熱土上,張金波的奮斗故事仍在繼續。他就像一面旗幟,昭示著:只要心懷夢想、腳踏實地,農民工也能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記者手記
農民工的“星辰大海”
初見張金波,是在他的涂料生產企業。談及返鄉創業的初心,他眼中閃爍的光芒,讓我看到了一位農民企業家的鄉土情懷與創新魄力。
15歲輟學打工,從泥瓦匠到涂料工,再到包工頭,張金波在城市的夾縫中淬煉出精湛技藝與商業智慧。事業鼎盛時,他卻選擇返鄉創業,在商水辦起現代化涂料生產企業,用在城市學到的本領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
在張金波的企業里,我看到了最動人的平衡:一邊是與高校合作的“產學研”基地,一項項專利彰顯了科技力量;另一邊是為殘疾人、困難戶特設的崗位,上百個就業崗位托起鄉親們穩穩的幸福。張金波說,他是農民的兒子,賺了錢,理應回饋家鄉。張金波的這份堅持體現在為患病員工墊付的醫藥費中,蘊藏在對困難學子的就學支持里,更有力回應了“農民工只能賣力氣”的偏見。
夕陽西下,企業生產線的轟鳴聲與遠處村莊的炊煙交織在一起。張金波站在規劃中的生產基地前,暢談未來的發展。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中,像他這樣的返鄉創業者,正是連接城市資源與鄉村需求的“橋梁”——他們帶回的不僅是資金和技術,更是一種敢想敢干的精氣神。這種精氣神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
張金波的奮斗故事,讓我看到了農民工的“星辰大海”:他們可以是車間里的技術能手,也可以是實驗室里的創新者;可以是城市建設的“螺絲釘”,也可以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這份從鄉土里生長出來的擔當,正是鄉村振興路上最動人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