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精神科門診多了些特殊患者:有人 “最近提不起勁”,有人莫名心慌、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還有人明明沒做什么事,卻總覺得“累得慌”,這些癥狀看似是“秋乏”的表現,很可能是秋季焦慮癥在作祟。
很多人以為焦慮只和壓力有關,卻忽略了季節對情緒的影響。秋季易誘發焦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光照減少,會導致大腦分泌的“快樂激素”血清素減少,調控睡眠和情緒的褪黑素分泌紊亂,讓人變得敏感、低落;二是環境變化,樹葉凋零的景象對敏感、壓力大的人來說,會放大內心的不安。
三類人群需警惕秋季焦慮癥
壓力敏感人群:如面臨考試壓力的學生,需應對年底任務沖刺或工作變動的職場人士。這類人群本就處于高壓狀態,秋季環境變化會進一步加重焦慮情緒。
既往有情緒問題者:此前患過焦慮癥、抑郁癥或經常陷入情緒低谷的人,容易在秋季出現睡眠變差、情緒波動加劇等癥狀。
“宅家型”人群:長期待在室內、缺乏戶外活動的人,平時光照攝入不足,秋季更不愿出門,會進一步減少血清素分泌,陷入“越宅越焦慮,越焦慮越宅”的惡性循環。
四個“接地氣”方法緩解秋季焦慮
每天曬太陽15分鐘至20分鐘。光照是調節血清素分泌最直接的方式。人們無需特意去戶外暴曬,只需讓身體接觸自然光照,即可促進身體分泌“快樂激素”,緩解焦慮情緒。
吃點 “暖情緒” 的食物。人們無需刻意進補,選擇溫和、能穩定情緒的食物即可。比如,燕麥、小米等谷物能緩慢釋放能量,避免人們因血糖波動引發情緒起伏;南瓜、紅薯等橙黃色食物富含維生素 B6,是合成血清素的“原料”;核桃、杏仁等堅果可以補充鎂元素,幫助人們放松肌肉和神經。
動一動。用出汗代替胡思亂想,能將心理壓力轉化為身體能量。人們每天快走 30 分鐘,跳一段簡單的操,做一做家務,都能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沖散”焦慮感。
給生活增加 “小確定”。對抗季節帶來的“失控感”,能穩定人們的情緒。比如,每天睡前讀 10 頁書、喝一杯溫牛奶,會讓人感覺“生活在自己掌控中”,從而減輕焦慮感。
精神科醫生提醒人們,別等“熬不住”了才求助。若出現以下情況,說明焦慮已影響正常生活,需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連續 2 周以上睡不好(入睡難、早醒、多夢),白天沒精神;情緒低落、煩躁,對工作、家人失去興趣,甚至不想說話、不想出門;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身體癥狀,但醫院檢查未發現問題。②12
(周口精神康復醫院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