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峰
說著說著已年近古稀。仿佛剛從夢中醒來、一切仍記憶猶新一樣,童年的經歷一幕幕如在眼前。我這個人愛動不愛靜,喜聚不喜散,總希望親戚朋友都在身邊,現在想想,咋可能啊,各人都有一攤子事,又有各自的圈子和愛好,終是聚少離多,即使逮住機會就出去與朋友相聚,對他們來說也終是匆匆過客,梁園再好也難比在家方便,況且誰家都沒掛無事牌。
工作時不止一次設想,有時間一定要出去好好轉轉,退休后才發現很難如愿,能說走就走的時候很少;上班時整天感覺很忙、很累、很煩,退休后才發現有事做心里還踏實些,太閑了容易讓人心里沒著沒落;上班時總感覺頭緒雜亂,退休后才發現隨之而來的是減負調整、培養愛好、勞逸結合等新問題。很明顯,原來熟悉的用不上了,原來引以為榮的不適應了,沒想到人老了如何養老又成了全新的課題和最大的難題。
突然發現,人的一生,與其說在不斷成長,不如說在不斷認識;與其說在不斷認識,不如說在不斷蛻變;與其說在不斷蛻變,不如說在不斷定位;與其說在不斷定位,不如說在不斷完成自我拯救。當然,這一過程非常漫長、非常脆弱、非常痛苦、非常危險,如蛹化蝶、蛇蛻皮、爬蚱脫殼,但不愿承受就只能坐等死亡。
突然發現,太多的尷尬、挫折、不幸,都是因為不知己、不知人、不知環境,都是因為高估或低估自己、越位或錯位造成的,用一句老話說:都是放錯了定盤星。
比如,到了童年,孩提時對父母的百般依賴要漸漸蛻變;步入青年,童年時的青澀懵懂要一點點蛻變;人到中年,年輕時的沖動盲目要一層層蛻變;年過花甲,中年時的只顧一時嘴快而忘了他人感受要痛下決心蛻變。還有衛生意識、防范意識不強,怕見生人,熟不拘禮,不重儀表,做事缺乏韌勁,愛買便宜東西,對自己太苛刻,對初接觸者過分熱心,退休后喜歡對新人評頭論足,因為少了約束迷戀牌桌酒桌、任性忘情等問題,都要有意識克制,及早完成蛻變。
比如,當學生要好奇虛心,當下級要盡心盡責,當領導要具備超前意識,當兒女要學會孝順,當父母要力爭做楷模,當爺奶要包容……這需要過程、需要適應,更需要隨時蛻變。在什么山上要唱好什么歌,除此還要養護、兼顧山上的一花一草,還要有意識地把這一切變成資源財富,變成衡量、校正、砥礪自己的參照。
由此想到一件事,讓我后悔莫及。有一次,我在學校參加集體評卷,合分時發現不止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滿分。查來查去,才發現是有人沒標明小分與大分的區別。我隨口說:“真不專業!”停了一會兒又說:“誰這么不專業,咋不區分一下呢!”一位年過半百的同事忽地站了起來,瞪著眼,顫聲高叫:“你高海峰好!你……你……”
過了一段兒時間,老校長特意對我說:“海峰呀,同事找你問問題,你是說‘這還不簡單嗎’,然后一二三四說得頭頭是道,還是說‘這題我需要考慮考慮再回答你’,或者說‘這需要回去查查’,然后裝著去查轉一圈再給他說呢?無心傷人而傷人,傷人又傷己,對不?”
真是智慧長者!他分明是在變著法兒開導我,又在給我留面子啊。
所以,與其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如說要蛻變到老。除了底線、原則,其他太多、太雜、太累的,都要痛下決心減、減、減;凡是不對頭、不適應的都要干凈徹底變、變、變。變成啥樣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抱殘守缺,不能甘當坐井觀天的癩蛤蟆,或背著房車游世界的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