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网av,毛片a级在线观看,欧美日本色,日韩va中文,久久一级,青青草手机视频在线,亚洲欧美在线成人

一季玉米的“戰天記”

——周口新農人的高產試驗與堅守
發布時間:2025-10-10 來源:周口日報
文字大小:

這是一群新農人與天爭糧的真實記錄。從雄心勃勃的高產試驗,到旱澇輪番侵襲的嚴峻考驗,他們在100多個日夜中抗旱保苗、墊路搶收、復盤前行。這是一場關于堅守、科技與信念的“戰天記”,也是一次對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深刻探索。

——題記

□記者 劉彥章 徐啟峰

地軟陷車,那就墊出一條路!

10月4日,連續3天陰雨后,太陽探出云層。周口農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周口農服)在鄲城縣、沈丘縣多個地塊組織第三次搶收。收割機轟隆隆駛過松軟的田地,展開最后的決戰。

這個國慶長假,周口農服全員無休,與天爭時,龍口奪糧。

抗旱30天,又遇連陰雨,這一季玉米,著實不易!

高產試驗 壯志滿懷

周口農服是一家年輕的公司,聚集了一群新農人。種地4年,他們歷經多次旱澇災害,一次次挺過難關,展現出不同于傳統農人的活力與韌性。

2024年4月,國務院出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國實現糧食增產超過千億斤,耕地面積穩定保持在17.5億畝;聚焦720個重點縣,實施高標準農田、農業節水、種業振興、單產提升、農業機械化等重大工程。該行動方案極大鼓舞了這群新農人,他們積極討論,立下宏愿:為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規范化技術路徑,突破口就是大面積小麥、玉米單產提升試驗。

經過積極籌備,今年玉米季開始前,周口農服聯合周口國家農高區、周口師范學院農學院,聘請農機農藝融合專家余家華擔任技術總顧問,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玉米高產示范方試驗,并在全市范圍內招募合作者。

創建活動的核心,是構建一套“農業生產綜合集成技術系統”。何為“綜合集成”?余家華解釋,農業降本增效不能依賴單項技術突破,而應綜合種、肥、機等要素,打通生產各環節。

號召一出,響應熱烈。鄲城、沈丘、淮陽、商水乃至山東的多位種植大戶紛紛加入,試驗面積擴展至7個地塊、兩萬余畝。

高產示范方推出的玉米種植方案頗有創新:

精準施肥。采用“一次基施高養分控釋肥+四次葉面肥”策略,實現精準減量施肥。控釋肥總養分高(氮磷鉀27-12-13)、控氮比例達13%,能做到“一次施肥管到底”,減少后期追肥,節約人力物力。

寬窄行密植。創新推行“1.2米寬行+0.6米窄行”播種模式,顯著區別于本地常規的“0.8米寬行+0.4米窄行”或0.6米等行播種,具有通風采光好、充分發揮邊行效應、利于授粉、便于機收等優勢。

高效農機。為實現精量密播,從山東調配馬斯奇奧高精度播種機,搭載北斗導航,可晝夜連續作業,日播超百畝,成為夏播搶時的“神器”。

5月28日,2號示范方——鄲城縣秋渠鄉大馬莊2000畝小麥率先開鐮。兩臺凱斯收割機吞穗吐粒,6臺馬斯奇奧播種機緊隨其后,搶墑播種。“春爭日,夏爭時”,高效農機聯合作業,如風卷殘云,展現出現代農業的科技力量。

至6月5日,7塊示范方全部完成播種。田野坦蕩如砥,幼苗整齊劃一,出苗率普遍超過95%。它們勻稱、健壯,在陽光雨露中奮力扎根。

6月12日,我國農機領域泰斗、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蒞臨周口國家農高區,專題調研示范方玉米機械化播種情況。他鼓勵農高區以“玉米高產示范方”為平臺,深入開展現代農業綜合技術集成應用課題研究,為黃淮海區域糧食生產降本增效探索“周口經驗”和“周口模式”。

在玉米生長不同階段,周口國家農高區及時組織種糧大戶召開現場觀摩會,研討示范方玉米種植新模式,周口師范學院農學院多次派出博士團隊巡田,探析單產提升的技術要素。

這場高產試驗,廣受關注。一個豐收年,會如約而來嗎?

抗旱攻堅 地澆五遍

天不遂人愿。玉米種下后,極端旱情來襲。

7月,玉米進入拔節、抽雄、揚花授粉的關鍵期,需水迫切。然而連續43天,周口未見一場有效降水。7月更是創下氣象記錄:平均氣溫31.6攝氏度,偏高4攝氏度;降水量僅17.2毫米,較歷史均值驟減91%。

烈日灼烤著青苗,也灼痛農人的心。一場抗旱攻堅戰在周口田間全面打響。地方政府對玉米高產示范方抗旱給予了有力支持:周口國家農高區負責人一線督戰,調配抗旱設施;鄲城縣秋渠鄉政府協助招募抗旱人手,緩解人力短缺;沈丘縣北楊集鎮林寨村3號方的駐村干部林峰,更是堅守一線調試機械。周口農服管理團隊20多名成員分駐各抗旱點,吃住在田間簡易板房,曬脫了一層皮,累瘦了一圈肉,卻無一人叫苦喊累。

1號示范方屬于周口國家農高區,面積1800余畝。這里抗旱啟動最早,設施也最齊全,有3臺平移式噴灌機,還有十多把噴槍。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抗旱隊員在田間簡易板房里堅守30多天,足足澆了5遍水。其他示范方設施雖不齊全,但大家眾志成城,也將地塊澆了3至5遍。

晴熱天氣持續,致使玉米花粉活性不足,授粉率低。各示范方及時行動,啟動無人機輔助授粉,每個地塊都作業數遍。后期觀摩,許多種糧大戶對示范方沒有出現“花粒”(因授粉不良等因素導致部分籽粒敗育)大加贊賞,秘密就在于此。

8月5日,周口終于迎來降雨,多個示范方里,抗旱隊員沖進雨幕,歡慶這來之不易的甘霖。

與天爭時 顆粒歸倉

7月沒下來的雨,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漸漸密集,對玉米生長、收獲形成新的嚴峻挑戰。

8月,玉米進入灌漿期,需要陽光孕育飽滿籽粒,而陰雨寡照成為天氣主流。到了9月,玉米進入乳熟期,雨水更是接連而至。河南省氣象臺發布信息,全省9月降水量為64年來最多,幾乎整個9月,周口都是濕漉漉的。

連綿陰雨對玉米的影響更甚于前期干旱:它會影響籽粒發育,出現“癟粒”“空粒”,拉低產量;還會降低籽粒品質,出現干物質積累不足、霉變等現象;也會造成植株倒伏、根系早衰、誘發穗腐病等風險。臨近收獲,田地松軟,收割被迫延遲,風險加劇。那沙沙雨聲,如戰鼓般敲在每位農人心上。

龍口奪糧,分秒必爭。示范方制訂了周密的搶收方案,從山東、南陽等地調配上百臺農機、貨車,其中包括本地比較少見的履帶收割機,能在泥濘地塊作業。他們同時聯系數十位糧食經紀人,即收即賣。工作人員再次入駐各示范方的簡易板房,只要天氣條件允許,立即收割。

9月24日中午,陰雨暫歇,地軟泥厚,輪胎式收割機下不了地,履帶式收割機剛好派上用場,周口農服在多個示范方組織第一次搶收。至25日中午又下雨,搶收中斷。

9月30日,再遇晴天,各示范方開足馬力搶收。但是提前聯系的10輛運糧大貨車,有6輛途中被截走——大家都在搶收,見車就攔。玉米運不出,收割就只能暫停。周口農服負責人張起、劉保謙心急如焚,在鄲城工業園區、各停車場四處尋覓,逢司機便問:“拉玉米去鄧州,一噸一百,走不走?”拉糧去鄧州,只因濕糧在縣內來不及烘干,也是無奈之舉。

國慶長假期間,雨水仍多,各示范方冒雨搶收。地軟車輛進不去,那就墊出一條路;部分地塊車輛開不到,那就肩拉手抬。直到10月7日,國慶長假行將結束,他們才把最后一畝地收完。

7月旱、8月陰、9月澇,這一季玉米,不利天氣輪番襲來,但各示范方三軍用命,未曾稍有懈怠,堅持戰斗到了最后一刻。

復盤前行 夢想未改

波瀾起伏的玉米季走向尾聲。100多個日夜,玉米在生長,參與高產試驗的新農人也在成長。這一季玉米,收獲幾何?

相對其他種植戶,他們已經足夠優秀。在鄲城縣虎崗鄉白莊村4號示范方,種植大戶彭軍收獲了畝產750公斤的濕籽。白莊村支書王利峰夸贊這塊地種得好,苞谷色澤亮、霉變少,“全村最強”。優勢,是比較出來的。

9月底,周口農高區組織鄲城縣部分種糧大戶到1號示范方觀摩,他們普遍表示示范方玉米在產量、質量上超過自己,值得學習之處很多。農高區副主任梁輝號召大家把先進技術學過去、用起來,為創建高產做出各自努力。

同行、領導的認可,沒有讓周口農服沾沾自喜。“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張起與同事們對這季玉米進行了多次復盤,寫出了60多頁的總結報告,直指不足:

選品上,H型玉米的抗旱性去年已受質疑,團隊卻仍被其高產潛力吸引,結果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超短裙”現象;

抗旱中,雖全力以赴,但響應效率仍有提升空間,對旱情嚴重性預估不足;

收獲環節,因缺乏烘干設備,在銷售端喪失議價權,陷入被動……

“我們太渴望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卻忽略了諸多不確定因素,造成了很多遺憾。”張起說,“下一步,必須系統解決暴露出的問題。”

鋪設水肥一體化設施,即將在小麥季落實;

自建或合作建設烘干塔、糧倉,抵御市場波動;

與職能部門協同舉辦全國農機大會,廣聚資源,做好技術與裝備儲備;

推動技術體系從“農機農藝融合”的“小綜合”,邁向“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的“五良融合”大系統。

“這一季,我們損失了一些收成,卻收獲了寶貴教訓。我們堅信,這些教訓都將轉化為未來的成功基石。”張起說,他們已形成詳盡的小麥種植方案,備播工作已準備就緒,示范方里的單產提升試驗,遠未結束。

這群新農人,夢想依舊,前行未止。①7

編輯:張蕾    審核:韋偉    監制:王錦春
返回頂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字縮放
復制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