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頌田在為患者治療。
□記者 劉偉 鄭偉元 文/圖
在周口,診所多以人名命名,常見形式為“某某診所”或“某某衛生室”。而在鄲城縣支農路旁,67歲的老中醫魯頌田卻將自己的診所命名為“魯氏溫舒貼”。自行醫以來,這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魯氏溫舒貼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已通過穴位敷貼為超過10萬名患者緩解了病痛。
魯頌田的中醫之路,始于14歲時背誦藥典經方的歲月。作為家族第五代傳承人,他自幼便跟隨父輩守在藥柜旁,背誦祖輩積累的中醫知識。此后,他前往鄭州接受系統的中醫學教育,并順利取得行醫資格。
魯家敷貼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第一代傳承人師從清末御醫,選用藏紅花、三七、丹參等藥材熬制膏藥,專治筋骨疼痛;第二代傳承人創新推出“泥貼”敷法,讓藥效顯著提升;第三代傳承人將藥劑改良為可直接粘貼的劑型,極大方便了患者使用;魯頌田的父親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則推出了“分體敷貼”,以此實現精準施治。如今,作為第五代傳承人的魯頌田,進一步研發出新一代“魯氏溫舒貼”——不僅配有可調節溫度的藥粉和用于熏療的輔助包,還能根據患者疼痛穴位進行“定制貼敷”。
“不吃藥、不打針,貼敷即可緩解疼痛。”這是許多患者對魯氏溫舒貼的直觀感受。魯頌田認為,疼痛多由“風寒濕邪阻塞經絡”所致,而溫舒貼能通過毛孔滲透,將藥效直達病灶,其中,藏紅花、丹參能活血化瘀,天麻側重祛除深層寒濕,透骨草則助藥力直透筋骨。對于部分因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腿腳麻木的患者,他常選取昆侖、承山、委中等穴位進行貼敷。“此法能夠有效激活經絡氣血,多數患者在貼敷兩小時內即可感到腿麻緩解。”
“醫者仁心,視患如親”是魯家代代相傳的家訓,亦是魯頌田始終恪守的行醫準則。他從不因患者家境貧富而區別對待。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他常常免費贈藥,或免除診療費用。“中醫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文化結晶,理應幫助更多人。”他表示,自己早就打破了“技藝不外傳”的舊規。20世紀90年代末,魯頌田便開始收徒。如今,他的弟子們已遍布多地:有的在洛陽開設診所,有的在天津專攻疼痛治療領域,還有的在貴州的醫院坐診執業。魯頌田說:“‘桃李滿天下’并非我追求的目標,讓更多人掌握溫舒貼技藝、為患者解除病痛,方為傳承的真諦。”
除授徒外,魯頌田還系統整理了家族的傳承理念,將敷貼的改良經驗與各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梳理成冊、匯編成書。臨別時,魯頌田向記者感嘆:“許多老中醫都身懷特色技藝,但也面臨著傳承問題。”記者離去時,他忙碌的身影仍在診所內穿梭。他所守護的,不僅是一家診所、一項非遺技藝,更是一份跨越百年的醫者堅守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