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付永奇)“老鄉,這地塊濕度還沒降下來,可不能急著旋耕!得等達到‘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時再動手。”10月21日,周口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蹲在鄲城縣巴集鎮的田地里,抓起一把濕土揉搓著向農戶講解。
眼下正是小麥播種“黃金窗口期”,但持續一個多月的陰雨天氣導致周口農田土壤偏濕,部分地塊水分過飽和,農機陷田、騰茬延遲等難題接踵而至。面對不利形勢,市農業部門迅速打出“指導+技術+服務”組合拳,以科技為筆,在濕黏的土地上奮力書寫“保種保收”的答卷。
“寧可晚種幾天,也不粗耕濫種!”這是周口市委農辦組建的6個“三秋”指導組在田間地頭說得最多的話。自10月18日起,由農業農村、糧食儲備等多部門組成的指導組分片包干,奔赴全市12個縣(市、區)及農場。在太康縣馬頭鎮的一片田地里,指導組發現部分農戶因急于播種,準備濕耕濕種,立即叫停并現場演示深溝排水技術:“你看,順著地勢開挖30厘米深的排水溝,再結合深松機打破犁底層,水分很快就能滲下去。”指導組每周形成工作報告,將“積水排除”“秸稈粉碎長度≤5厘米”等關鍵指標納入進度臺賬,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解決。
應對濕澇,技術預案是關鍵。早在9月30日,周口市農業農村局就發布了《2025年麥播技術指導意見》,明確“五良”“五精”技術路徑;10月10日,針對陰雨加劇的情況,又緊急印發了《小麥抗濕晚播技術指導意見》,提出“四補一促”應變措施。在淮陽區的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劉建正在和農技人員一起查看土壤濕度。為不誤農時,他準備使用北斗導航精量播種機加快播麥速度。“往年播5厘米,今年濕墑得淺播,還得用包衣種子。”劉建告訴農技人員,“我計劃種‘周麥37’,抗逆性強,加上‘殺菌劑+殺蟲劑’包衣,爛籽、爛苗風險小多了。”
“麥喜隔年墑,咱得變不利為有利!”在西華縣紅花鎮,農業技術人員通過線上直播,向農戶解讀農諺里的科學道理。針對持續陰雨帶來的“底墑充足”有利條件,技術人員指導農戶落實“以肥補晚”:每畝增施10公斤磷肥促根系發育,秸稈離田地塊追加5公斤鉀肥;“以密補晚”則按“每晚播2至3天,畝播量增0.5公斤”調整,但嚴格控制基本苗不超過40萬株。在沈丘縣留福鎮的農田里,農機手張師傅操控著復式條播機,演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種、鎮壓作業:“這機子帶深松和旋耕功能,過濕地塊也能作業,播量精確到每平方米30粒。”
目前,周口各地正掀起抗濕種麥熱潮,農戶們忙著疏通溝渠、晾曬秸稈。“雖然播期比往年晚了幾天,但有技術護航,咱心里有底!”看著田地里正在外運秸稈的車輛,沈丘縣種糧大戶劉記森笑著說。
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20日17時,全市除部分紅薯、蔬菜、大豆等晚熟作物外,主要秋作物已基本收獲完畢。全市計劃麥播面積1104.4萬畝,已騰茬716.9萬畝,整地67.2萬畝。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