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松 文/圖
這個“三夏”搶收攻堅戰,“鄲城速度”再次展現。
5月31日凌晨,鄲城縣142萬畝小麥“豐收在倉”,極個別小地塊由領導干部帶隊收割。這場“三夏”攻堅戰取得的豐碩成果,不僅彰顯了鄲城縣委、縣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決心,還凝聚著全縣黨員干部與群眾勠力同心戰“三夏”、保豐收的豪情。
跟我上
四個班子一線指導“三夏”生產
“小麥一天不歸倉,干部一天不收兵!”5月中旬以來,面對麥收期間可能出現陰雨天氣的嚴峻挑戰,鄲城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省、市“三夏”工作部署要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將麥收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縣四個班子領導全員下沉一線,包鄉聯村、靠前指揮,19個鄉鎮處處可見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的身影。縣處級領導干部帶頭駐守麥收一線,與鄉村干部同吃同住,現場調度收割機械,逐地塊分析困難、制訂方案。
“小麥成熟后,小雨連降4個小時,麥籽就會從‘硬質’變‘粉質’。降雨之后,若出現兩天連陰,小麥就會出現發霉現象。我們必須最大限度減少降雨對小麥品質的影響,確保雨前顆粒歸倉。”省農業專家的實時提醒增強了鄲城縣黨員干部拼在一線的斗志。
5月30日20時,巴集鄉一種糧大戶尚余300畝小麥未收割,包鄉縣處級干部、鄉鎮干部連夜組織20余臺收割機進駐麥田,輪番作業,兩小時完成收割任務,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寫在麥田間、鐫刻在群眾心坎上。
一起來
各部門協同聯動凝聚攻堅合力
麥收戰役中,鄲城縣構建“黨委領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高效作戰體系。
縣委組織部發揮全縣基層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作用,在19個鄉鎮組建“紅色小分隊”,以“村不漏戶、戶不漏田”為標準,逐戶排查收割進度,協助聯系機械、運送物資,成為麥收戰場上的“流動紅旗”。縣城管局、縣公路局、縣交通運輸局等單位組建60余支助農服務隊,駐守田間地頭和村口卡點,暢通運輸通道。縣民政局聚焦鰥寡孤獨和困難群眾,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優先保障特殊家庭小麥顆粒歸倉。縣教體局將150余處操場變為臨時曬場,解了群眾的燃眉之急。縣住建局每日投入19支清掃隊,實現秸稈日產日清。縣紀委監委成立督導組,深入19個鄉鎮麥收一線開展督導檢查,確保黨員干部在崗在位、全力奮戰,并對全縣黨員干部“上下同欲、斗志昂揚、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扎實作風給予贊揚。
機等田
4200臺收割機打造高效樣板
面對142萬畝小麥集中成熟、將迎降雨天氣的雙重壓力,鄲城縣科學統籌,以超常規舉措刷新“三夏”紀錄。今年,全縣投入聯合收割機4200余臺,較往年增加700余臺,并提前與山東、河北等省簽訂跨區作業協議,實現“成熟一塊、收割一塊、播種一塊”。
針對部分地塊因前段時間降雨導致土壤濕度大、機械下地難,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機中心協調引進履帶式收割機,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自5月26日全縣掀起機收大會戰以來,全縣4200臺收割機采取“人停機不停”模式連續作戰。創新推行“收割—運輸—晾曬”全鏈條服務,協調糧食收購企業開設“綠色通道”,確保小麥收得快、曬得好、賣得出。
暖民心
每一粒小麥都彰顯黨和政府的為民情懷
“群眾的麥田就是我們的責任田。”在巴集鄉劉莊村,縣委辦工作人員擼起袖子到田間幫扶群眾,3000畝小麥3天收割完畢。在汲冢鎮萬樓村,縣人大常委會工作人員協助群眾3天收割2900畝小麥,同步完成秋糧播種。在汲水鎮小劉莊,縣政府辦工作人員帶領村干部首先幫助留守老人收割小麥,在全村形成超強凝聚力。在吳臺鎮大顧寨村,縣政協工作人員帶領“紅色小分隊”連續奮戰3天,幫助缺乏勞動力戶收割小麥200余畝……這樣的故事,在鄲城“三夏”一線不勝枚舉。黨員干部將麥收戰場作為檢驗初心的“試金石”,用腳步丈量民情,以行動踐行使命。
鄲城縣舉全縣金融部門之力保障糧食收購資金,確保群眾糧出手、錢到手。這場戰役不僅考驗了鄲城的應急能力,還詮釋了“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
鄲城縣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交出一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
鄲城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麥收和秸稈回收利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