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營營
近日,鹿邑縣生鐵冢鎮范莊行政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走紅網絡,其“蹭飯”視頻收獲眾多網友點贊,更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視頻中,董桂林帶著雞蛋、面粉等禮物,端著碗走進村民家中,自然地融入飯桌上的家長里短。這看似尋常的“蹭飯”日常,卻書寫了基層工作的別樣篇章。
這一事件意義深遠。從情感層面看,“蹭飯”不是索取,而是陪伴。董桂林與村民圍坐吃飯時,老人們親昵地喚他“乖乖”,這種稱呼背后是真心的接納與信任。一頓飯的時間,干部得以傾聽村民的家長里短、困難訴求,用真誠敲開群眾的心門,讓基層治理充滿溫度。其親民形象打破了公眾對基層干部嚴肅刻板的固有認知,重塑了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提升了基層干部群體的公信力。
從發展角度講,它展現了鄉村振興中“人”的力量。如今,董桂林用心經營的短視頻賬號已吸引超過60萬粉絲關注,不僅讓范莊走進大眾視野,更讓村里的饅頭、燒餅、掛面等搭上流量快車。董桂林深知“自己紅才能帶著群眾紅”,主動將個人流量轉化為鄉村發展資源,體現了基層干部的擔當與智慧。在直播帶貨、流量至上的當下,這種將流量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的方式,為鄉村振興開辟了新思路。
對基層工作者而言,董桂林的做法帶來諸多啟發。做好群眾工作,關鍵在“心”。與其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不如走進田間地頭、百姓家中,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真情。同時,要善于創新工作方法。在互聯網時代,基層干部應積極擁抱新媒介,像董桂林一樣,用短視頻等方式宣傳鄉村特色,為鄉村發展賦能。此外,還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摒棄表面的“政績工程”,腳踏實地挖掘鄉村內生動力,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董桂林的“蹭飯”故事如同一股清流,讓我們看到,基層工作不需要豪言壯語。一頓家常飯、一句貼心話,就能架起干群之間的連心橋。當每一位基層干部都能以心換心,將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必將加速實現,而這,正是新時代基層治理最動人的模樣。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