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報道總策劃:王健
□記者 王錦春 王吉城 馬治衛
他是從齊魯大地走出來的熱血青年,以槍為筆、以血為墨,在抗日烽火中書寫了壯麗的英雄篇章;他又將半生歲月化作春雨,滋養著中原腹地商水這片熱土。
近日,在商水縣健康路中段的老干部家屬院里,一段塵封的革命往事隨著老照片和回憶錄的展開而逐漸清晰。泛黃的照片記錄著往昔崢嶸歲月,塵封的回憶錄訴說著斗爭傳奇。記者循著邱友功這位抗日老戰士的歷史足跡,感受穿越時空的信仰力量與桑梓深情。
給許世友送雞毛信
1940年9月6日,對邱友功而言,是命運轉折的重要時刻。這一天是他17歲的生日,也正是在這一天,他參軍入伍。不久后,他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伍后的邱友功年紀尚小,擔任了兒童團團長、民兵連文書等職務。他手持簡陋的大刀、長矛,在村口、交通要道站崗放哨,并肩負起傳遞雞毛信的重任,穿梭于敵人的封鎖線之間。
1940年9月17日傍晚,邱友功接到一封插著雞毛的緊急信件,需要送往大部隊。他深知信件關乎戰局勝負,懷揣著強烈的使命感,一路狂奔數里。途中,他數次遭遇敵人盤查,憑借機敏的反應和過人的膽識,巧妙地躲過。當夜幕深沉,他抵達大部隊駐地時,已疲憊不堪。
部隊首長親切地撫摸著他的頭,安排警衛員拿來兩個溫熱的小米窩窩頭,關切地說:“小鬼,好樣的!餓了吧?吃吧,吃吧,吃不飽還有嘞!”看著他吃過飯后,首長才讓他離開。不久,我軍打了一個勝仗。區隊指導員高興地對邱友功說:“小邱,你立大功了!你還不知道吧?你當時把信送給了許世友首長。”
還有一次,因一時找不到雞毛,他給蕭華政委送去了一封插著兩根火柴棒的“雞毛信”。在當時,火柴棒的數量代表信件的緊急程度,兩根火柴棒意味著萬分重要。正是憑借這封關鍵情報,我軍重創漢奸石友三的部隊,進一步鞏固了抗日革命根據地。
年輕英俊的邱友功,也因英勇無畏的表現,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小羅成”,成為十里八鄉的傳奇少年。
艾山設伏殲日寇
1941年,邱友功加入沂源縣黃莊區武工隊,先后擔任政治干事、政治指導員。這支僅有33人的武工隊,不僅要與窮兇極惡的敵人殊死搏斗,還承擔著制造地雷、埋設陷阱、籌集糧食和武器彈藥等繁重任務,是活躍在敵后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
1942年的一天,武工隊獲取重要情報:日寇一個運送軍用物資的車隊將途經艾山一帶。上級果斷下達命令,要求武工隊截擊日寇車隊,奪取軍用物資。邱友功等武工隊隊員常年在艾山地區打游擊,對地形地貌、交通路線了如指掌。接到任務后,他們再次對伏擊區域進行仔細勘查,精心選定伏擊點和埋伏圈,并在公路上巧妙埋設地雷,靜待敵人“入甕”。
由5輛卡車組成的日寇運輸隊緩緩駛入埋伏圈。隨著隊長一聲令下,武工隊隊員迅速拉響地雷。剎那間,爆炸聲震天動地,前面的3輛日寇軍車瞬間被炸得動彈不得。邱友功和隊員們一齊開槍射擊,并不斷向敵人車隊投擲手榴彈。激烈的槍聲、爆炸聲交織,硝煙彌漫。邱友功等人抓住戰機,發起勇猛沖鋒,迅速消滅了車上的敵人。
此戰戰果輝煌:當場炸死日寇4人,炸傷十余人,俘虜2名漢奸;繳獲28支槍、12箱子彈、6箱手雷和滿滿一車被服。戰斗勝利后,武工隊將繳獲的糧食全部分發給當地窮苦百姓,棉被和大部分武器彈藥上交大部隊,只留下少量物資補充自身裝備。
艾山伏擊戰的重大勝利,讓邱友功所在的武工隊聲名遠揚,受到魯中軍區通報嘉獎,極大地鼓舞了當地軍民的抗日斗志。
妙計除奸揚正氣
1943年4月,駐扎在黃莊附近的日寇小分隊隊長小野,垂涎當地一位姑娘的美貌,妄圖強行迎娶。這一惡行激起民憤,也讓邱友功和武工隊隊員義憤填膺。他們決定在小野“娶親”之日設下妙計,為民除害。
“娶親”當天,整個村莊看似一片“喜慶”。武工隊隊長大膽喬裝成新娘子,端坐花轎之中;所有抬轎的、吹喇叭的,皆是精心裝扮的武工隊隊員。婚宴上,日寇和偽軍毫無防備,開懷暢飲。殊不知,邱友功和武工隊隊員早已將蒙汗藥巧妙地混入酒中。不多時,敵人便紛紛癱倒在地。小野滿心歡喜地走進洞房,正要掀開“新娘”的蓋頭,“新娘”眼疾手快,將一把鋒利的匕首瞬間刺入小野胸膛。小野掙扎著想要拔槍反抗,“新娘”掐住他的喉嚨,用力一摳,結果了他的性命。
與此同時,一聲槍響劃破寂靜——這是行動的信號!埋伏在外的邱友功等隊員迅速出擊,以閃電般的速度將敵人的槍支全部收繳,隨后將11名日本鬼子盡數刺死,又把百余名偽軍趕到一間大屋子里拘押起來。緊接著,他們炸毀敵人的碉堡,放火燒毀了軍營。
奶水為墨傳密信
1944年,為打開山東萊蕪、新泰一帶的抗戰局面,提振軍民的抗戰士氣,我軍決定拔掉位于戰略要地的黃莊日寇據點。武工隊接到上級指示,需摸清黃莊日寇據點的詳細敵情,并配合大部隊完成拔除據點的任務。經過慎重研究,武工隊決定派邱友功返回黃莊,執行偵察任務。
邱友功精心準備,喬裝成溫文爾雅的教書先生,帶著哺乳期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潛入黃莊。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以教書為掩護,借機接近一些漢奸的子女,從中收集有價值的情報。他還時常帶著這些孩子在莊內四處走動,看似日常散步,實則趁機觀察日寇的炮位、崗哨布置、碉堡結構、地形線路以及兵力部署、武器裝備等,并將這些情況牢記在心。回家后,他便趁夜深人靜,將所見所聞一一描繪記錄下來。
如何傳遞情報又成了棘手難題。經過多日思考和反復試驗,邱友功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用妻子的奶水在紙上書寫繪制情報,晾干后,紙上的字跡和圖案消失不見,毫無痕跡;但將紙張浸入水中,情報內容就會清晰顯現。隨后,他按照事先與組織約定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將情報藏于黃莊神谷堆廟的香爐底下。就這樣,邱友功將冒著巨大風險獲取的黃莊日寇據點情報,順利送達我軍。
1944年12月,經過充分準備,邱友功和武工隊隊員緊密配合我軍大部隊,一舉拔除了黃莊日寇據點,成功打開了當地抗戰新局面。
炸彈坑里撿條命
解放戰爭時期,邱友功隨大軍從山東南下途中,遭遇國民黨飛機瘋狂轟炸。炸彈在他身邊爆炸,巨大的沖擊力將他擊暈。他倒在尸堆之中。同鄉戰友誤以為邱友功“光榮”了,便把這一消息傳回家鄉。家人悲痛萬分,他的母親更是哭瞎了雙眼。
然而邱友功命大。戰士們打掃戰場時,發現了尚有一絲氣息的邱友功,急忙將他從炸彈坑里救出。經過緊急救治,邱友功奇跡般地蘇醒。這次死里逃生,讓他深感生命珍貴,也更加堅定了他為革命事業奮斗到底的決心。
“商水是我的第二故鄉”
1948年5月,邱友功隨部隊南下,作為政工干部被留在郾商西縣工作,擔任龍勝鄉主席。當時局勢復雜,我黨與國民黨展開“拉鋸戰”,敵人不時進行破壞活動。邱友功毫不畏懼,帶領區隊積極配合新生的郾商西縣委,在董范村組織召開批斗大會,鎮壓了一批反動分子,有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面。在他的努力下,當地很快成立了5個新的鄉政權,為穩定地方局勢、推動革命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0年,他給家里寄去信件。老家的人都感到難以置信——他明明已經“犧牲”多年,怎么還活著?待弄清事情原委,一家人欣喜若狂。妻子邁著小腳,兩個孩子坐在舅舅挑的籮筐里,一家人從泰山腳下出發,一步一步長途跋涉來到商水,終于得以團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邱友功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商水縣的建設中。他先后擔任商水縣政府民政科科長,縣委辦公室主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他走遍了商水縣的每一個鄉鎮,對商水的“五湖十八坡”如數家珍。他常說:“商水是我的第二故鄉,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牽動著我的心。”
如今,邱友功的家人仍珍藏著一張大幅照片。那是1957年6月20日,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農業部干部學校行政班第二期畢業學員及工作人員時的留影。在照片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邱友功特意在自己的影像后面貼上一個“邱”字,以便大家能快速找到他。
能和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驕傲。
心系社會發揮余熱
1984年,邱友功離休。離休后,他依然心系社會、發揮余熱,創辦了老干部大學。學校從最初的單一課程,逐步發展到書法、繪畫、保健、音樂、栽培、商務知識等十多門課程,為離休和退休的老同志們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充實生活的平臺。
邱友功的兒媳朱琛說:“父親經常深入當地機關、農村、學校,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青少年講述革命故事。直到99歲高齡,老人家還在作時事報告。他講的課大家都喜歡聽。”
2005年和2015年,邱友功分別榮獲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70周年紀念章;2016年7月,獲得“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這些沉甸甸的榮譽,是對他所作貢獻的肯定。
在子女的精心照料下, 邱友功的晚年生活安寧幸福。2024年,這位百歲老人安詳離世。又一位抗戰英雄逝去了,但他的精神與信仰,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