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晴
近日,川匯區八一大道橋西側北岸,一場由民間自發組織的露天音樂會點燃了全城熱情。“聽著《后來》,想起青春,眼淚止不住”“在這里,音樂屬于每一個人”“這是周口人的‘海邊音樂會’”……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播放量突破千萬。媒體報道與市民自發的熱情傳播,共同將這場夏夜里的民間活動推向現象級的“火”。
夜幕降臨,晚風裹挾著流水聲輕拂河岸,蜿蜒的燈帶似融入星河。市民們化身“自來水”,自發坐在河畔階梯上,跟隨旋律縱情歌唱,沉醉于聲浪帶來的自由與共鳴,在開放的空間里體驗著沉浸式的社交互動。這動人的城市圖景,正是周口文明城市建設的生動體現。沙潁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帶來的高標準建綠、生態添綠、景觀造綠與精細管綠,重現了兩岸生態美景;持續實施的夜景亮化工程,則讓城市地標煥發光彩,以富有美感和時尚感的璀璨夜色,顯著提升了城市的“外在顏值”與“內在氣質”。
“火起來”誠然可喜,但如何“紅下去”才是關鍵。要延續這份熱度,關鍵在于精準觸達群眾的“情感按鈕”,激發深層次的文化需求。這需要政府以柔性管理和拓展公共文化空間為重點,切實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情感體驗。
地方政府需創新融合、軟硬兼施,既要敏銳把握流量機遇,更要潛心修煉服務內功。唯有內外兼修,才能葆有持久的吸引力與強大的發展底氣,推動地方文旅持續“出圈”,邁向長盛不衰。當執法者化身“熒光棒調停員”,當城市環境如同溫馨的“城市客廳”,市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更能深切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情脈脈與詩意棲居。
輕輕唱,愿河畔的晚風能早些歸家;慢慢走,讓每個追尋星光的人都能得償所愿。當政府與社會勠力同心,每一種熱愛都將找到安放之所。這座“愛樂之城”的夜晚,定會因匯聚的星光而綻放出最溫柔動人的光芒。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