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吉城 劉華志 文/圖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溫柔地灑落在川匯區金海路街道新村社區,伴著清脆的鳥鳴聲,王家粉坊的大門緩緩打開。院子門前既沒有絢麗奪目的霓虹燈招牌,也沒有吸人眼球的網紅標語,僅僅一個簡樸的“漿”字,就像一塊無形的磁石,吸引著老食客循香而來。
在這里,一桶桶泛著琥珀光澤的綠豆漿、一塊塊晶瑩剔透的綠豆涼粉,承載著王家四代人的堅守與傳承,更喚醒了無數周口人記憶深處熟悉的老味道。
豆香四溢處 粉漿蘊匠心
日前,記者走進王家粉坊時,店主王濤正專注地俯身忙碌著,手中的攪拌棍在大鍋里輕輕攪動,綠豆漿泛起細膩綿密的泡沫,濃郁醇厚的豆香瞬間在狹小的空間里彌漫開來。
“老板,灌一桶漿!”話音剛落,一位手提白色塑料桶的大爺慢悠悠地走了進來。王濤的愛人劉東梅一邊應著,一邊麻利地打開裝漿大缸的龍頭開關,漿水便如綢緞般傾瀉進桶中。
王家粉坊的顧客絡繹不絕。
老主顧李先生一邊小心翼翼地拎著裝滿漿水的塑料桶,一邊對記者感慨道:“我打小就在這兒舀漿,那時候還是王濤他爸在經營。這么多年過去了,味道始終沒變,這漿的酸度恰到好處,煮出來的漿面條,我們全家老小都特別愛吃!”
多年如一日,大家早已習慣了這里的味道。
在王濤家的綠豆儲藏室內,記者看到,成袋的綠豆堆得整整齊齊,粒粒飽滿圓潤。“店里每年要購進40噸東北優質綠豆。王家粉坊能扎下根,靠的就是這份對品質的堅守。選料是關鍵,只有好豆子,才能做出好漿、好涼粉。”王濤堅定地說。
生意傳四代 技藝守初心
王濤家做綠豆涼粉要從他太爺爺算起,到他這兒已是第四代,是傳承百年的涼粉世家。
“從我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在粉坊里幫忙,看他泡豆子、磨漿、做涼粉,這些步驟早已深深地刻進了我的骨子里。”王濤一邊說著,一邊不停地攪拌著大鍋里正在制作的涼粉。
制作涼粉可不簡單,上面一層是漿,下面的部分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提純。光是在大鍋里手工攪拌,就得持續半個小時。粉漿冷卻后,就變成細膩可口的涼粉。
近些年,為了讓老主顧少跑路,王濤在市區連開3家綠豆涼粉店,售賣的綠豆漿3元一桶、綠豆涼粉4元一斤,價格實惠、品質如初。
記者在王濤家門口看到一張有趣的告示:“下午沒漿,請勿敲門。”這背后,是王濤夫婦每天忙碌制作、生意興隆的真實寫照。
堅守老味道 傳承有恒心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許多傳統手藝面臨著失傳困境。“挑綠豆、泡綠豆、打粉、沉淀、提取、二次沉淀、再次提取,從豆子到粉漿再到涼粉需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制作過程沒有捷徑可走,這一趟下來太辛苦,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干。”王濤感慨道。
“咱周口人愛吃的漿面條,用的大多是我家產的綠豆漿。我們家主要賣綠豆涼粉,這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我們家堅持用純綠豆制作,不會添加色素、白礬,追求綠色健康是我們的立業之本。”王濤說。
“這不僅僅是一門生意,更是我們王家的根,是周口的老味道。”提到自己的孩子,今年已經43歲的王濤眼里滿是欣慰與期待,“他們正在上大學,希望他們未來能把這份手藝發揚光大,讓更多人吃到王家產的好漿、好涼粉,把周口的老味道傳下去”。
在王家粉坊,這里的一缸一瓢、一豆一漿,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故事,也延續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在歲月的長河里,這份用心守護的老味道,必將永遠散發著迷人的香氣,溫暖著每一個周口人的味蕾與心田。